close

《星形廣場 環城大道》
  版本:上海三聯書店《青春咖啡館》
  版本:人民文學出版社《夜半撞車》
  版本:人民文學出版社《八月的周日·緩刑》
  版本:花城出版社
  “記憶”、“身份”、“歷史”、“尋找”……在帕特裡克·莫迪亞諾的書寫中,這些關鍵詞被反覆提及。“在《星形廣場》中,猶太人拉法埃爾從法國逃亡到以色列,為的是尋找一片安身之地;《夜巡》中的雙重間諜在尋找他的真實身份;《環城大道》的主人公在尋找自己四處漂流的猶太人父親;《暗店街》更是一篇追蹤失落的自我的精彩佳作……”,論及法國“新寓言派”小說時,翻譯家、法國文學研究學者餘中先這樣說。
  餘中先認為,“不同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找避難所,或是找往昔,或是找親人。實際上,他們找的正是人生存的根基、依托和支點,作者觸及的正是人類生存的荒誕境遇。不過,當莫迪亞諾面對人類命定的悲劇性的生存狀況時,他沒有‘有所作為’的反抗,只有悲天憫人的傷感情懷;面對著荒誕的世界,他不像薩特、加繆那樣追求存在的價值,而是以敏感的筆觸描繪著人之存在的渺小、無奈、悲哀。”
  在本篇文章中,我們將對包括《星形廣場》在內的莫迪亞諾四部小說進行速讀,將其中精華提煉,帶領大家體會作家筆下所描繪的人類命運的不確定性和荒誕性。
  《星形廣場》
  為失落的猶太身份尋找歸宿
  1942年6月,一位德國軍官朝一位年輕人走去,問道:“對不起,先生,請問星形廣場在哪裡?”年輕人指著他的左胸部。這是與莫迪亞諾的處女作《星形廣場》有關的一個小故事,在占領時期,被法西斯判處死刑的猶太人都得在胸前戴上一枚六角星形的徽章,這枚徽章是猶太人的恥辱,意味著他們身份的失落。
  在《星形廣場》這部小說里,猶太裔法國青年拉法埃爾·什勒米洛維奇則努力尋找自己的身份,他沿著星形廣場輻射六條大街的每一條出發,試圖找回猶太人之根,覓得屬於他們的棲息地,卻進入了一個噩夢,最終在“星形廣場”上被處決。可以說,正是這一“尋根”經歷,殘酷地呈現了猶太人游移無根的命運。
  這部作品之後,莫迪亞諾開始關註人的身份這一普遍性問題。接受採訪時,他說:“一位小說家總想提出基本問題:存在與不存在。在我的第一部作品中,因為我太年輕,我不得不加一個修飾詞,我的主題是猶太人的存在與不存在。現在我想往前邁一步,離開這個個別問題。”在第二部小說《夜巡》中,莫迪亞諾便有所嘗試。
  《緩刑》
  童年時光的“刑罰”
 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少年的“我”,他和弟弟寄居在一棟屬於三個女人的別墅里——這棟房子正面的牆上爬滿了常春藤,在花園平臺的深處,吉約坦醫生的墳墓置於其中。
  從“我”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,這裡的一切真實而令人疑惑:房子為什麼沒有男主人?阿妮為什麼整夜哭泣?洛裡斯通街的那夥人在乾什麼買賣?科薩德侯爵是否會在半夜回到城堡?“我”在看,“我”在聽,“我”在想,到底發生了什麼“嚴重的事情”?為何人去樓空,再無蹤影?“我”能感受到事情很糟糕,卻沒有任何答案,只能猜測和想象。
  警察的到來,讓這座別墅的故事稍顯明朗,但隨即又產生了新的問題:大人為什麼會被捕?他們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?仍然沒有答案。童年的“我”既無身份,亦無歸宿,甚至真實的生活,也似乎建立在流沙之上,經不起推敲和追問,不過,從“我”這裡出發,卻似乎可以窺見法國人在占領時期動蕩不安、身心焦灼的生活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莫迪亞諾的這部作品帶有個人經歷的烙印,他曾有個弟弟,幼年早夭。在其序言中,莫迪亞諾寫道:“鐫刻在紙頁上的,是兄弟間相處的朝朝暮暮,是一段回憶,在提起時還能說上一句:我和弟弟。”
  《夜半撞車》
  又一場回憶與尋找
  這是莫迪亞諾又一個回憶與尋找的故事。主人公是一個即將邁入21歲的青年,他隻身漫步在巴黎街頭,一天深夜,被一輛湖綠色的“菲亞特”牌轎車撞倒,當他在診所醒來,得到了一沓裝在信封里的鈔票,而撞倒他的名叫雅克琳娜·博塞爾讓的肇事車主卻不見蹤影。為了弄清事實原委,離開診所後,他按照一個不確切的地址,展開了調查。通過一系列的調查、追憶,此前幾個月發生的往事、一些曾經出現在他青春時期的臉龐相繼浮現。
  在這些浮現的臉龐中,有一位自稱主人公的母親,她是一個陌生的老婦人。和慈祥、飽含愛意的母親形象迥然有別,和她聯繫在一起的是“威脅”、“噩夢”、“監視”、“貪婪的雙眼”、“毒液”等詞語,“她猶如我童年的回憶一樣沉重”。父親同樣沒有創造出應有的父愛,在主人公17歲時,父親為了擺脫他,叫來了警察,說他是“小流氓”。母子、父子間的關係,既反映主人公的成長背景,也照見整個時代。
  回憶與尋找的重疊,現實與“幻象”的交織,因為一次深夜撞車事件,而突然發生。正因此,主人公開始直面慘淡的過去,他說:“昨天夜裡的意外事故並不是偶然事件。它標志著某種斷裂。這次撞擊另有益處,而且,它發生得很及時,使我重新開始生活。”或許,可以這樣說,在主人公混亂而萎靡的生活中,撞車無意間催生了一次精神意義上的“成年禮”。
  《青春咖啡館》
  褪去青春的神秘面紗
  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,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館,吸引著十九歲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,他們放蕩不羈,“堅守著自己的青春,堅守著人們或許稱之為‘浪子’的這個陳舊過時但悅耳動聽的雅號”。書中的主人公露姬,便是其中的一枚“浪子”,經常出沒於孔岱咖啡館,這裡成為她與過去決裂的一個保護區,“來孔岱這裡,是來避難的”,直至她突然失蹤。
  緊接著,四個敘述者登場——在咖啡館結識的某大學生、受露姬丈夫之托尋找露姬的私家偵探、露姬本人及露姬的情人羅蘭——他們都以第一人稱“我”的口吻,來講述與回憶,漸漸地,小說開頭“神秘人”露姬的面紗被揭去。
  事實上,露姬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,她不斷尋求庇護,希望從不確定、恐懼中掙脫出來,乞靈於友情、咖啡館、婚姻、文學甚至毒品,但最終選擇從窗戶縱身一躍,結束了生命。露姬的那句“再耐心一點,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”,遂成空響。
  本版撰文整理 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 (原標題:揭示人類命運的不確定與荒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m84umda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