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2011年曾報道老人事跡 獲獎後他自陳心跡
  “將心比心,我是真知道窮滋味”
  商報綜合消息“感動中國”2013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於10日20時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,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、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等入選“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”。此外,“感動中國”還向中國載人航天英雄群體表達了年度致敬。
  現年92歲的劉盛蘭是山東省煙臺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一位孤寡老人,靠拾荒度日,18年來幾乎未嘗肉味,未添一件新衣,一年的生活支出僅僅1000多元,雖貧苦交加,卻將拾荒得來的10多萬元收入慷慨捐給全國各地100多個貧困學子。最多時,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。積善成德,他的這份堅持和付出,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。
  2011年7月,本報曾率先報道劉盛蘭老人的事跡。在老人家中,本報記者曾目睹了老人的晚飯:鍋裡面放著四個碗,一碗是中午吃剩下的麵條,一碗鹹菜,一碗已蒸過多次的茄子,還有兩個油餅。而這油餅,也是鄰居送給老人的。
  因為身體不便,劉盛蘭無法趕到北京現場領獎,為此,2014年1月12日“感動中國”的獎盃破例第一次走出典禮現場,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不遠千里送到煙臺,送到劉盛蘭手中。敬一丹說,老人之所以能感動中國,用一個詞概括,就是“積善成德”。
  在接受敬一丹現場採訪時,劉盛蘭也給自己這18年做了總結,他說:“我是真知道那個窮滋味兒,有困難的人,誰不願意找人幫幫忙,將心比心,我就這麼想的。”
  人物
  “崇仁厚德”劉盛蘭:“只要能幫孩子讀書,捐得越多我越高興”
  在山東省招遠市一個小村莊裡,有位年屆90的貧窮老人劉盛蘭,在過去的十多年裡,他幾乎未嘗肉味,沒添過一件新衣,“吝嗇”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;可正是這個倔老頭,卻在貧苦交加的這些年裡,慷慨地將所有錢財捐給了全國各地的貧困學子。“他乾的都是積德事兒,但日子卻過得連要飯的都不如。”劉盛蘭的親友如是說。
  1996年,劉盛蘭在給一家公司看大門,每個月只有三百多元的工資,一有時間就出去拾荒賣錢。一天,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一位13歲的中學生,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而面臨輟學。因為家庭貧窮,劉盛蘭自己只上了三四年學,深知不能讀書的苦楚,於是他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50元錢寄給了這個學生。從此以後,劉盛蘭一發而不可收,他一邊從撿來的廢舊報紙上獲得家庭困難孩子的信息,一邊把自己撿破爛掙來的錢全都寄給那些孩子。十餘年來,劉盛蘭總計資助了100多個學生。
  把所有積蓄都捐出去後,原本就非常節儉的劉盛蘭只能從集市上撿別人丟棄的白菜、土豆、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。“那些東西其實都能吃; 要是看到有被丟了的鞋子,我就撿來縫縫再穿。”鄰居告訴記者,從給學生捐錢開始,老人就幾乎沒嘗過肉味。劉盛蘭對自己很“摳門”,但在給學生捐錢這方面,卻很大方。最多的時候,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。微薄的工資也讓他在資助學生時力不從心。“300塊錢的工資沒辦法分給50個人,我只好這個月寄給這個,下個月寄給那個,一個個的輪著給。”
  曾經,煙臺一家公司的老總瞭解到劉盛蘭的情況後,直接派人給他送了六千塊錢,“推不掉,我收了,但在收條上按了手印,然後就全捐出去了。”
  為多點錢捐助學生,劉盛蘭一度不願意去養老院,因為不去養老院,他可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補貼。“我是一個子兒都不剩了,全捐了,捐了好,捐了幫學生念書。”
  雖然別人都認為他“乾的是積德行善的事,過的是乞丐一樣的生活”,但劉盛蘭自己卻感覺非常心安。他常說:“錢再多也沒有什麼用,人才是無價寶。只要能幫助那些孩子讀書上學,捐得越多我越高興。”以前看門的公司曾欠他一萬多元錢的工資,歷經多年波折,劉盛蘭拿到了一萬多元的欠款。但是錢剛到手不久,劉盛蘭就又全捐給了學生。劉盛蘭家徒四壁。在昏暗的房間里,劉盛蘭精心收藏著一百多張捐資助學的匯款單、學生給他的回信以及“感動煙臺”年度人物等榮譽證書,這也是他認為最有價值的家當。
  “我哪有那麼大能耐,還感動中國。從小我就沒過過好日子,能幫助別人就幫,我有一碗飯,分給他們半碗,叫他們有飯吃。”昨晚,劉盛蘭老人在觀看“感動中國”頒獎典禮時,激動的重覆著說,“將心比心,誰都有困難的時候,我告訴自己,我過苦日子,也要幫助他們,我要實現我的諾言。”綜合央視等報道  (原標題:煙臺拾荒助學老人“感動中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m84umda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